凌晨四点早早整备完毕出发,虽早有预感,但到达新国展后还是为潮水般的人群惊讶。左右辗转腾挪间领到媒体证,尽管主办方早已推行电子票模式,但习惯了纸质票的我还是取到了手中。

去往登录口路途中,几名学生模样的年轻人排在我队前,与安保询问如何换票进入馆内,其间掏出某国内新势力品牌“嘉宾证”试图进入,遭拒。方才明白是某网站手机类学生UP主受邀参加媒体日活动。

犹记得八年前第一次参加北京车展,恰逢“限模令”。车模取消了,“流量明星”就成为理所当然的选择。虽然他们只是在媒体日出席现场活动,但是现场依旧是人潮涌动,如何在专业媒体日进入场馆内,从那时起就埋下了伏笔。只是时至今日,这种不可言说随着自媒体的发展反而变成了“流量”。

这也凸显了本次北京车展的尴尬—“专业性”。之所以设置媒体日和公众日,就是区分汽车博览会与汽车大卖场,车展的主角本应是车,是一场真正的技术盛宴,所有的制造商在这里展示他们的最新理念、最先进的技术和最前卫的设计。

据统计,本届北京车展共有全球首发车117台(其中跨国公司全球首发车30台),41款概念车及278款新能源车型展出,参展商数量、展台规模都堪称历届之最。

不过,与上届(第十六届)北京车展相比有超10个品牌缺席了今年的北京车展,包括广汽三菱、广汽菲克、广汽讴歌、东风标致&雪铁龙、恒驰、威马、天际、高合、斯巴鲁、特斯拉等。除特斯拉之外,大多或是退出市场或是境遇不太如意无力参展。

除此之外,老牌跨国厂商丰田、本田等的展位面积都较之前有所减小,取而代之的是中国造车新势力品牌小米、极氪、智己、极越、阿维塔等。

当然,展位面积大小不能直接代表车企对本届车展的重视程度。即便是此前对转型最为保守的“日系三剑客”在本届车展也带来在电动化转型方面的新技术、新规划。如,日产汽车发布了为期四年的全新规划——“The Arc日产电弧计划”;本田汽车也没理由继续抵抗趋势,在车展开幕前一周发布了全新纯电品牌“烨”。

当日系车企对转型开始有所改观,德系品牌则是继续加码,尤其是伴随着德国总理朔尔茨访华,大众、宝马、奔驰等德系车企重申了对中国汽车市场的投资,电动化领域的举措则是重中之重。

如,大众汽车集团宣布拟投资25亿欧元,进一步拓展位于合肥的生产及创新中心,以强化本土研发;宝马则宣布将对其沈阳生产基地追加200亿元投资,用于大东工厂的大规模升级和技术创新。

除此之外,本届车展另一看点便是部分零部件企业入驻主展馆。如位于E1馆的黑芝麻智能、E2馆的宁德时代和博世、E4馆的地平线(开了五场发布会)等,而其他类似于文远知行、商汤、大疆等零部件企业依旧在东、西四大展馆的副馆。这些变化,或意味着汽车行业整、零企业供应链关系也正在由垂直转向共生,正在重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

但上述与之种种,在本届车展首日都敌不过媒体对“红绿”两种颜色的趋之若鹜。

与传统汽车行业习惯在车展集中发布新产品,新技术不同,手机通信行业则更为遵循春秋两季自行举办发布会的节奏。因此,仅有一辆车且“大门紧闭”的小米汽车没有繁重的车展负担,而“串门”就成为了雷军在本届车展的“唯一”任务。

车展首日上午,雷军在小米展台发表了时长20分钟的演讲,人群把展台前前后后围了数十层,水泄不通,甚至吸引了W2展馆所有展台的目光。

发布会结束后,雷军便疯狂串场。据不完全统计,展会前两天雷军去了理想、比亚迪、蔚来、东风、奔驰、北汽极狐、小鹏等展台,为友商“站台”,相互点赞。每到一处,雷军和其他车企的互动都能引发线下围观,并在网上制造流量。

如,在理想展台雷军体验理想L6而衍生的“李想焊门”一梗,虽然是网友调侃的段子,但理想借“雷布斯”蹭一波流量是真的。毕竟,这是自MEGA失利后李想笑得最开心的一次。

除了雷军这一“行走的流量”外,本届车展另一“顶流”便是——360集团董事长周鸿祎。车展首日,周鸿祎现身多个汽车品牌展台并且一度爬上了东风汽车展区的一台越野车顶,成为本届车展唯一“车模”引来众多观众的围观。

值得注意的是,雷军也好周鸿祎也罢,其出发点都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情绪价值。这就需要新能源汽车厂商通过品牌故事进行传递,创始人或公司高层在讲述品牌故事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他们在网络平台上引发高关注拿下高流量后,才能为厂商终端门店带来更多试驾客户,门店销售对试驾客户进行长期跟踪,最终转化为厂商的真实销量。

深耕互联网多年的周鸿祎自然深谙此理,并亲自下场通过多种方式教哪吒汽车如何做营销。这也是今年4月份以来,长城汽车魏建军、奇瑞汽车尹同跃、吉利汽车李书福等多位行业大佬从幕后走向台前的深层次原因。

纵观本届北京车展,虽然不乏新技术、新产品的发布,但依旧不敌“红配绿”的周鸿祎和雷军,这两人几乎占尽北京车展的流量。这两人所到之处,身后定有大批媒体拿着“长枪短跑”跟随。而在这场热闹中,或许车已经不再是人们关注的重点了,无论是哪家车企、哪个品牌,“流量”已经成为这届车展最关键的KPI。

要知道,曾几何时车圈的“顶流”还是特斯拉和马斯克,彼时马斯克在外网随便发个表情符号,国内媒体就能准备好800字小作文。但特斯拉之所以能成为全球“头部”新能源车企并非仅是依靠马斯克的个人魅力。(题外话,马斯克已于4月28日低调抵达北京)

事实上,无论哪家车企、哪个大佬都知道,流量只是暂时的只有产品力才是最终的硬道理,正如李斌说的那样“还是老老实实造车吧”。

原文作者:韩孟泽、六一
编辑:六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