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下文简称“华为”)与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下文简称“长安汽车”) 分别发布公告。公告内容显示,双方于25日在深圳签署了《投资合作备忘录》,拟成立新的合资公司。

具体来看,华为拟将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的核心技术和资源整合至新公司,长安汽车及关联方将有意投资该公司,并与华为共同支持该公司的未来发展。其中长安汽车及其关联方拟获取的目标公司股权比例不超过 40%,具体股权比例、出资金额及期限由双方另行商议。

本次官宣合作亦是对近期“华为车BU将被整体打包出售、长安将收购华为车BU”等传闻的回应。

与之对应的是,11月23日有消息称,华为车BU将要整体打包出售,第一大股东为重庆国资委。长安汽车是唯一参与收购的汽车公司,作价375亿元获得车BU 15%的股权,长安汽车控股股东中国兵器装备集团有限公司持股约5%。

针对此传闻,长安汽车和华为方面均表示不知情。不过,受消息影响长安汽车一度涨停,主力资金净买入23.15亿元。

按照官方说法,此次成立的新公司将致力于成为世界一流的汽车智能驾驶系统及部件产业领导者,并作为服务于汽车产业的开放平台,对现有战略合作伙伴车企及有战略价值的车企等投资者开放股权,成为股权多元化的公司。

这意味着除了首位投资者长安汽车之外,未来华为车BU合作的其他车企也有可能参与新公司的投资,如赛力斯、奇瑞、北汽、江淮等。

据了解,目前赛力斯已收到关于共同投资目标公司,共同参与打造电动化、智能化开放平台的邀请。赛力斯方面表示,“公司正积极论证参与投资与合作的相关事宜。”

虽然此次合作可以视为对上述传言的正式辟谣,但需要注意的是此次合作原则。合作备忘录显示,“目标公司(新公司)将基于市场化原则独立运作,采用市场化的管理体系及薪酬激励框架。”

“这可以理解为另一种意义上的车BU独立。”一位接近华为车BU人士表示。

实际上,今年以来关于华为剥离车BU业务的传闻一直不绝于耳。早在去年8月,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在内部发表了“整个公司的经营方针要从追求规模转向追求利润和现金流”相关文件。

文件中指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不能铺开一个完整战线,要减少科研预算,加强商业闭环,研发要走模块化的道路,聚焦在几个关键部件做出竞争力,剩余部分可以与别人连接。”

除此之外,任正非还表示,“未来三年华为要把活下来作为最主要纲领,该收的收,该关的关,把寒气传递给每个人。”

任正非发表上述言论正值华为发布中报之际。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华为实现销售收入3,016亿元人民币,净利润率5.0%。以此计算,其上半年净利润约为150.8亿元人民币。对比2021年数据,2022年上半年营收同比下降了5.9%,净利润率下滑4.8个百分点。

具体来看,华为终端业务成为各大板块中唯一出现同比下滑的业务,占比跌到33%。“终端营收大幅下滑是导致经营利润不佳的原因之一。”当时,华为CFO孟晚舟表示。

与此同时,华为在车BU上的投入产出相关数据随之披露。据悉,华为每年大约有100亿元的资金投入,涉及相关工作的研发人员约为7,000人;而在华为2022年财报中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的收入为20亿出头。

基于上述背景,彼时在业内看来在增长和赚钱的两难之下,作为公司现存唯一亏损的业务,华为或许到了分拆汽车业务,向外部寻求独立融资机会的时刻。

此后,进入2023年华为剥离车BU传闻更是甚嚣尘上。如,今年8月中旬华为被爆出有意推动车BU独立运营,并与重庆国资委密切接洽合作事宜以及11月23日的传闻。

截至目前,华为车BU旗下共有三大业务模式:提供标准化模块的零部件供应模式,提供全栈集成解决方案的HI解决方案模式,以及智选车模式。其中,目前做的最好的是智选车模式,最近也正式升级为鸿蒙智行模式,除了与赛力斯合作的问界、与奇瑞合作的智界,还会有与江淮汽车、北汽合作的其他两个未公布名字的“某界”。

由于智选车业务相当于华为和车企一起造车,且华为拥有极大的主导权,所以会被更多的整车企业所忌惮。如,今年3月广汽宣布与华为“分手”,其子公司广汽埃安AH8项目由与华为联合开发变更为自主开发。这意味着双方自2021年达成的联合造车协议中,华为的角色从深度合作的Huawei Inside模式变更为最为基础的零部件供应商模式。

即便是与华为关系最为紧密的赛力斯也在3月份发布全新新能源汽车品牌——蓝电。可见,车企均不想沦为华为的“代工厂”。

从华为与长安汽车此次合作内容上看,可以说开科技企业与汽车企业合作的先例。但需要注意的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华为与长安虽然有着长期稳定的合作,但未来的新公司能否发挥最大效应,仍需从多个角度观察。

原文作者:六一
编辑:六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