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边不亮西边亮”!?
自主品牌的下一个窗口期在哪?随着奇瑞汽车进军菲律宾市场,这个答案日渐明了。在奇瑞之前,包括长城汽车、吉利汽车、上汽、比亚迪以及广汽传祺在内的多家主流自主品牌,都完成了海外市场的探索,甚至包括力帆、华晨汽车这类在国内市场濒临淘汰的自主品牌。
显然,自主品牌“大跃进”式的探索海外市场,是基于市场压力下的非明智之举。
自主撤离,外资涌入
“我们想要留在中国,我们并不想离开”。标志雪铁龙集团(PSA)管理委员会主席唐唯实,对集团在华业务溃败时的表态。
与自主品牌开始拓展海外市场截然不同的是,外部资本愈加重视中国市场。从去年以来,福特汽车将中国区业务上升至与北美同级别,并发布了福特中国2.0战略,以表明福特汽车扎根中国业务的决心。
而进入中国市场最早的大众汽车,在去年宣布将对中国市场追加150亿欧元的投资,着力发展新能源业务,并与江淮汽车成立其在中国市场的第三家合资公司。
此外,向来以北美业务为中心的丰田汽车,也从今年开始加码中国市场。先后在出行领域以及动力电池业务上,与滴滴、比亚迪和宁德时代等业内翘楚成立合资公司。
显然,自2010年中国市场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增量市场后,任何车企想要舍弃这一“蛋糕”,绝非理智。
自2018年开始,中国汽车市场迎来28年来的首次负增长,进入2019年之后车市依然没有回暖,种种迹象表明,中国车市正由增量市场向存量市场转变。
而在存量竞争时代,意味着品牌优势、技术优势将更多的转化为溢价能力。在此背景下,自主品牌的生存压力陡然提升。截止今年9月份,吉利、长安、广汽传祺、上汽乘用车等主流自主品牌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势头。在合资和豪华品牌价格下探,以及技术和品牌优势下,自主品牌对“走出去”已达成共识。
有业内人士认为,当下,中国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中国经济已然进入深化转型期,中国企业的全球化正成为其进一步发展的新增长点,尤其是对于中国汽车品牌来说,“走出去”已成为必由之路。
向“第三世界”进发,意义何在
尽管中国自主品牌车企,在近20年内得益于外资合作模式,在制造水平和技术积累上得到了飞速提升。但汽车工业作为现代民用制造业中作为复杂的系统工程,自主品牌与欧美及日本大厂的技术水平仍有着极大差距,在发动机、变速箱、电子控制等一些关键核心技术上,还需要进一步突破。
因此,我们看到了在尚未完整掌握核心技术的情况下,自主品牌“走出去”,多以东欧、东南亚等欠发达地区为主,而曾喊出进军北美的广汽传祺,也将目光转向了中东。
不可置否的是,在消费能力并不强的欠发达地区,价格优势将进一步凸显。但不可忽视的一点是,以东南亚为代表的地区,市场早已被日系品牌瓜分殆尽,口碑效应和挤出效应加持下,自主品牌在海外市场的出路越走越窄。
汽车分析师修宇同样认为:“自主品牌在海外市场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品牌,因为我们起步比较晚,大部分中国的自主品牌汽车在国外的知名度还是不高,但是品牌它不是短时间之内能够形成的。中国的汽车尤其是出口是这几年才有的。那么进入国际市场的时候,那些国际上比较强大的汽车企业都已经在当地经营多年了,无论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都很强大了。中国的自主品牌想出口的话,就要直接的面对这些欧美和日本车企的竞争,所以难度非常大”。
显然,在技术和品牌溢价能力都不占优势的情况下,自主品牌贸然尝试性“走出去”绝非明智之举,尤其是在外部资本加码中国市场的当下,立足中国市场,望眼全球化,汽车工业和资本市场绝没有捷径可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