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暇之余,与一位媒体朋友聊起了Smart。这个成立已有近30年历史的汽车品牌,在2019年时再度进入中国市场,试图凭借新能源转型的东风攫得它在华的第一桶金。

此时此刻,距离该品牌在华首款车型“精灵#1”开启交付已有逾一年的光景,彼时号称市场反馈有多热烈,如今累销成绩便有多么落寞——前8月累销仅3万余辆;与此同时,自年初以来,Smart品牌乃至其母公司智马达汽车在业内亦是声势渐微。

“与其它汽车品牌对比,Smart在品牌、产品等方面的宣传力度颇有差距。”据了解,继今年6月初推出第二款车型精灵#3(紧凑型轿跑)后,在9月下旬,2024款精灵#1低调上市,后者售价对比此前降低了0.93-1.91万元,或意在提振业绩。

【剧变】

作为智马达汽车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兼Smart合资公司全球CEO,佟湘北在奔驰、吉利双方达成合作协议后,即承担起了统筹smart品牌销售、市场营销、研发、生产和售后等所有业务运营的重担。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尽管他曾任吉利集团总裁助理、领克汽车张家口工厂总经理、领克学院院长等职务,在汽车行业有超过20年的从业经验,但当权利扩大到统筹规划一个全球市场布局的品牌,佟湘北略显有心无力。

“Smart已经长大”,佟湘北一度试图用这样的话语来解释Smart品牌在2019年重返中国市场后发生的改变。然而在拥趸者们的眼里,从经典的微型车转变为小型纯电车,却足以称得上是对该品牌的“亵渎”。尽管从大环境看,Smart品牌的选择并不意外。

近年来中国市场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而想要借势乘风起,以扭转该品牌过去持续巨亏的困境,又或是改变人们对其产品“有钱人的玩具”、“出行艺术品”的印象,以国内消费者的需求为中心而做出改变必不可少。

可就国内小型纯电SUV市场而言,参与者足可谓是如过江之鲫,数不胜数,例如比亚迪Pro、宝骏悦也、哪吒AYA、广汽本田e:NP1(极湃1)等等均在此列;而倘若论及Smart的老本行——微型车市场,又有以五菱宏光MINI EV为代表的诸多车型。

综合续航、售价等对比来看,Smart的竞争力更多的源于由奔驰冠名而来的名声。事实也的确如此,知情人士透露,“戴姆勒对Smart的态度比较复杂,虽然一直亏损,但是能够给奔驰品牌带来更多的元素,而且Smart用户换购梅赛德斯·奔驰汽车的转化率接近100%。”

显然,“水土不服”的累销表现下,更多地与产品本身的售价定位有所关联——高达20-30万元的区间,也正如某业内人士评价,“有这钱,我买个BBA它不香么?”当然,也兴许存在原对等持股比例、导致策略分歧影响运营的因素。

巧合的是,在今年6月,智马达汽车有限公司(即:smart品牌全球合资公司)股权发生变动,奔驰、吉利双方相继退出,相应股权分别交由SMART MOBILITY PTE.LTD.和SMART MOBILITY INTERNATIONAL PTE.LTD.,两者据悉均为奔驰、吉利共同持股的新加坡公司。

对于外界“奔驰和吉利退出Smart股东行列”的议论,彼时官方予以否定并表示,“Smart品牌全球公司仍是由梅赛德斯-奔驰和吉利按同等股比共同持有的合资公司。”

根据9月时智马达的新一轮融资,即由天齐锂业领投(1.5亿美元)的A轮融资,相关信息披露指出,SMART MOBILITY PTE.LTD.的股东方还包括“Sunrise Mobility Limited”、“ZMD Capital Ltd”,后两者分别为吉利控股集团的境外子公司和关联方,在前者的融后股权中分别持有39.057%和4.340%,相加后恰与奔驰所持持平。

需要指出的是,按照相关定义,“一方直接或者间接持有另一方的股份总和达到25%以上”即可算作“关联方”。由于智马达的另一家海外股东股权结构并无明细公布,着实难以断定吉利与奔驰究竟是否真的如公告所言对等持股,在今后智马达的运营当中究竟谁起主导作用同样未知。

业内分析有认为,智马达汽车有限公司这一股权变更,或意图为在新加坡实现上市,进而加快Smart品牌的全球化布局。

与此同时,从智马达近年来的运营情况来看,其均处于亏损状态,相关负债总额从2022年的70.7亿元攀升至2023年上半年的133.6亿元,因此也有观点认为,该公司对融资有着相当高的需求,IPO迫在眉睫。

变迁的产品、纷乱的股权,一系列的背后,或许是智马达难以在中国市场实现预期而做出的对策。现如今,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老将,佟湘北带着他的Smart与智马达,似乎都正在走向一个难以预料的局面。

《智马达|Smart声势渐微,佟湘北难承重任?(下)》将在近期发布,敬请期待。

原文作者:黄逸文
编辑:黄逸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