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分为(上)、(下)两篇,后者将于近期发布。

疯狂跑马圈地后,并不足以支撑宁德时代“独自繁茂”。

刚刚过去的2020年在政策和市场等因素的影响下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尤其是汽车产业“新四化”的推动,给新能源汽车产业带来广阔的发展机遇,同时给处于产业链中游的动力电池带来巨大市场需求。

根据此前韩国市场研究机构SNE Research公布2020年全球动力电池市场数据显示,全球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出货量达 213GWh,同比增长34%;到2025年全球新能源汽车年销量有望突破1500万辆,动力电池需求将超过900GWh。

“跑马圈地”式扩张

不难看出,新能源汽车的广阔发展给动力电池带来了巨大的增长空间,同时促使动力电池企业加快了扩产步伐。其中动力电池标杆企业宁德时代近三个月内曾三度发布公告披露扩产计划,扩产总金额达785亿元。包括今年2月25日宁德时代投资105亿元扩建江苏省溧阳市中关村高新区生产基地;2月2日,投资290亿元建设广东肇庆、四川宜宾、福建宁德三个电池项目以及去年12月29日,宁德时代连发三份扩建、投资公告,分别位于江苏、福鼎、宜宾生产基地,涉及资金390亿元;三次扩建投资金额总计高达785亿元,产能届时或超260GWh。

业内人士表示:“新能源汽车市场持续升温,拉动动力电池需求增长从市场角度看,宁德时代大规模扩产是为‘同步’新能源市场增长的步伐”。截至到目前,宁德时代已规划8大主要独资生产基地,包括宁德章湾区(东桥/湖东/湖西)、宁德车里湾、宁德福鼎、溧阳基地、广东肇庆、四川和青海基地、德国工厂,合计规划产能超过500GWh。按照宁德时代投放电池产能的节奏2021年底宁德时代产能将突破170GWh,2022年底或达到250GWh;当全部项目达产时,宁德时代每年的电池产能将在600-650GWh之间,在全球电池企业中规划产能遥遥领先。

对宁德时代跑马圈地式扩张业内也存在不同意见“从目前的规划来看,5年后,宁德时代建成的产能将是其2020年出货量的10倍。客观而言,规模扩张、产业链布局是企业做大做强的一条参考路径。但规模效应能否真正发挥,需要管理、技术、人才、战略等多方面赋能。倘若一味追求规模,忽视相应风险,规模效应也能变成规模陷阱,最终企业效率反而降低、经营风险提高,损伤企业成长性、稳健力,导致大而不强”。

对此,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表示“未来5年,锂产业市场将迎来井喷期,快速进入TWh时代。高效率、高品质的交付是重要的核心竞争力,我们与全球的顶级玩家同场竞技,上下游必须全力以赴共同迎接挑战”。

在宁德时代疯狂扩充产能期间,其竞争对手也并非坐以待毙。其中, LG化学拟到2023年规划电池产能扩大到300GWh,SKI规划到2025年产能扩大至100GWh,比亚迪预计2022 年包括“刀片电池”在内的总产能也有望提升至100GWh。

此外松下、三星SDI、亿纬锂能、孚能科技、中航锂电、国轩高科等厂商也在枕戈待旦。这或是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年度四连冠宁德时代在短短三个月内豪掷近800亿元扩充产能的根源。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虽然2020年宁德时代以34GWh的装机量,占市场份额24.82%,第四次成为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榜首,然而四连冠的背后是增长率的大幅下滑。数据显示,与2019年相比,宁德时代营收、利润的增速下滑趋势非常明显。2019年宁德时代的营收增长率为54.6%,利润增长率为34%。而在2020年三季度财报中,宁德时代营收增长率却下滑53.8%,跌至2019年的一半。更为明显的是毛利率的下降,近三年宁德时代毛利率分别为32.79%、29.06%以及2020年三季报的27.41%。仔细来看,成功卫冕的光环下,宁德时代坐得并不踏实。

在宁德时代各项财务数据下滑的同时是其强劲竞争对手LG化学的迅猛增长。虽然LG化学年度装机量不及宁德时代,但其增速明显高于宁德时代。数据显示,与2019年相比,LG化学的装机量增幅达150%,而宁德时代为3%。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3-8月LG新能源以市场份额22.63%赶超宁德时代,与宁德时代2个百分点。

而LG新能源是原LG化学的电池事业部,已于2020年12月分拆独立。据悉LG新能源或于2021年底前IPO。考虑其行业地位及自身增速,如若上市,宁德时代压力不言而喻。

与宁德时代主攻国内市场不同的是LG化学已形成相对完善的全球化产业布局,不仅拿下了韩国本土市场的起亚、现代,还把欧洲市场的沃尔沃、奥迪等大部分车企收归囊中,在北美也拿下了通用和FCA。

事实上从2014年开始宁德时代先后在德国、法国、美国等多个国家设立子公司,开始在海外市场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但随着LG、三星SDI的持续发力,宁德时代在海外市场发展并非平坦。资料显示,2019年宁德时代在海外的营收为20亿元,仅占总营收的4.37%。可见,宁德时代尴尬“销冠”囧态背后,折射出其对海外市场增量的准备不足。

原文作者:六一
编辑:六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