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业务规模与滴滴仍有一定差距,但对于此时的嘀嗒来讲,无疑顶着“共享出行第一股”的美誉。

10月8日,嘀嗒出行正式向香港交易所公开递交招股书,拟在港交所挂牌上市。

引人注意的是,嘀嗒在招股书中称,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嘀嗒是我国2019年最大的顺风车经营平台,按搭乘次数计算,嘀嗒占据着66.5%的市场份额。与此对应的是,在这一年,嘀嗒的顺风车平台产生了约1.785亿次搭乘。不可否认的,嘀嗒在2019年取得最大市场份额的前提是,曾经最大的网约车以及顺风车平台——滴滴,因存在安全隐患在2018年全面下线了顺风车业务。同时滴滴的顺风车业务停滞期长达近2年,于2020年6月才宣布正式回归。

根据在今年9月嘀嗒发布的6周年成绩单数据显示,截至今年8月31日,嘀嗒的整体注册用户超1.8亿,车主超1,900万。在滴滴告别市场的两年,嘀嗒2019年的注册用户与车主相比2018年,分别增长了5,000万和400万,涨幅约为38.5%和26.7%。对比2017年滴滴发布的数据,2017年底,滴滴顺风车注册车主达3,000万人,注册乘客1.6亿人。可以看到,注册车主数据量,2019年的嘀嗒与2017年的滴滴仍存在明显差距。面对滴滴重返顺风车业务,打了一个时间差的嘀嗒,又如何讲好IPO前的资本故事。

难以抹平的差距

嘀嗒成立于2014年,在嘀嗒成立之初,国内出行市场,以滴滴和快的两家公司为主的出行公司正进行着一场旷日持久的补贴大战,彼时嘀嗒的创始人宋中杰并未选择“如火如荼”的快车领域,而是专注于顺风车业务。根据公开资料,嘀嗒前身为专注私人小客车合乘、车主和乘客顺路搭乘的“嘀嗒拼车”;2017年10月进入出租车市场;2018年1月品牌升级为“嘀嗒出行”。

成立至今6年,嘀嗒的业务目前依旧只有顺风车和出租车两个板块。在顺风车领域,截至2020年6月30日,嘀嗒已经在全国366个城市提供顺风车服务,大约有1,920万位注册顺风车车主和980万位认证通过的顺风车车主。2017年、2018年和2019年,嘀嗒顺风车同期交易额分别约为7亿元、19亿元和85亿元,2018年和2019年同比增长分别为171.4%和347.4%。在顺风车业务快速增长的同时,宋中杰在2019年宣布嘀嗒实现盈利。有资料显示,2019年嘀嗒经调整净利润为1.7亿元,2020年上半年保持盈利状态,净利润为1.5亿元。

可以看到,嘀嗒的顺风车业务快速增长时间处于2018年、2019年两年,多位分析人士指出,嘀嗒的快速发展与滴滴顺风车退出市场密不可分。公开资料显示,滴滴顺风车于2018年8月下线整改。在滴滴顺风车业务下线前期,有数据显示,2018年6月,嘀嗒的月活用户约950万;而滴滴每天的顺风车订单量可以达到200-300万单。在滴滴关闭顺风车业务之后,嘀嗒作为当时国内为数不多的顺风车平台之一,自然成为滴滴大量车主与乘客的承接方。

但根据招股书显示,在2019年嘀嗒顺风车的日订单量也仅有50万单。另据易观千帆数据显示,2020年4月,上线顺风车业务的4家平台滴滴出行、哈啰出行、嘀嗒出行、曹操出行的月活用户分别为5,334万、1637.5万、557.9万、190.1万。但在招股书中,嘀嗒则称至今年6月30日止的六个月,嘀嗒的月活用户为约1,470万。无论哪组数据可靠,其实也都可以证明,目前在顺风车领域,滴嗒与滴滴仍存在明显的差距。

以这样的数据量,在2019年,嘀嗒的顺风车业务占据了嘀嗒近80%的交易额份额。嘀嗒2019年平台交易总额(GTV)为110亿元,顺风车就占了85亿元。另由一组数据,2017-2020年上半年,嘀嗒的营收分别为0.49亿元、1.18亿元、5.81亿元和3.10亿元;顺风车产生的营收分别为0.28亿元、0.78亿元、5.33亿元和2.72亿元;分别占总营收的56.6%、66.3%、91.9%和87.8%。在2019年,嘀嗒顺风车业务贡献了嘀嗒超九成的营业收入。

那么对应的嘀嗒的另一业务板块,出租车网约化对营收及利润的贡献则显得无足轻重。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报告,目前嘀嗒的出租车业务份额为国内第二位。嘀嗒招股书中显示,在出租车领域,截至2020年6月30日,嘀嗒已在86个城市提供出租车网约服务,并与17个城市的市级或区级出租车协会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很美好的数据背后,其实嘀嗒在出租车领域的市场份额仅有0.55%。

看似美好的前景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中国顺风车市场的交易总额预计将由2019年的人民币140亿元增加值2025年的人民币1,139亿元,复合年增长率将为41.8%,而按交易总额计算,预计2025年顺风车的潜在市场总规模将达到人民币5,229亿元。

根据易观数据,2019年,我国顺风车市场的全年交易规模为100.25亿元。易观预测,到2022年顺风车市场交易规模将回归快速增长轨道,增长至约151亿元。两组数据之间的差异姑且放在一边,但可以预料的未来是,我国顺风车市场仍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在业内人士看来,顺风车不同于网约车、出租车,车主与乘客应当是平等互助的关系,而其目的则是为分享空座、分摊成本,提高私家车使用频率。在滴滴顺风车业务重启的节点,滴滴CEO程维也曾提到,最终促使滴滴恢复顺风车业务的原因是基于用户的需求。

但对于嘀嗒而言,顺风车市场的可观前景并不代表着嘀嗒同样拥有好的发展空间。根据嘀嗒的数据,2019年嘀嗒顺风车的市场率达到66.5%。有多位分析人士指出,嘀嗒的业务量其实已经接近天花板。在滴滴重返顺风车赛道之后,以及包括哈罗出行、高德和曹操出行等多品牌抢占出行市场,嘀嗒能维持多少份额仍有待商榷。

另一方面,由于嘀嗒属于提供平台性质,采用“轻资产模式”运营,并没有属于自己的营运车辆,带来的问题则是嘀嗒的顺风车业务存在资质隐患。在嘀嗒的招股书中显示,目前相关法律及法规通常适用于网约车服务,无法直接应用于嘀嗒的业务模式以及顺风车、智慧出租车服务。换句话说,即目前嘀嗒的顺风车业务目前仍游走在政策边缘的“灰色地带”。对于此,嘀嗒也表示称,随今后监管机构可能会提高对顺风车平台的监管审查水平,同时新法律及法规的出台可能对嘀嗒的业务有影响。嘀嗒可能无法及时有效地适应该等变化,且可能在此过程中产生大量合规成本。

上市的必要性

嘀嗒面临的另一重问题,则是现金流储备的并不充裕。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嘀嗒为何选择赴港上市。根据招股书显示,2019年嘀嗒产生的经营性现金流约为4亿,2020前六个月产生1.3亿经营现金流。截止2020年6月,嘀嗒出行账上有现金类资产合计为2.38亿。

公开资料显示,截止目前,嘀嗒出行的最大股东为五位联合创始人,共同持有34.43%的股份,占有投票权50%;此外蔚来资本、IDG为前两大机构股东,上市前持股比例分别为21.60%、10.23%,崇德投资、易车、高瓴资本、京东、携程均有股权。另根据企查查数据显示,嘀嗒出行所属企业为北京畅行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从2014年成立至今,共经历4轮融资,最新一轮D轮融资日期为2017年3月,金额未知,投资方为蔚来资本。

除融资外,目前嘀嗒顺风车业务的主要收益方式为向顺风车私家车主收取服务费用,出租车则同样以服务费模式盈利。在2017至2020年间,嘀嗒的毛利率由49.5%上升至82.2%,服务费率则由2017年的3.7%提升至2020年第二季度的8.3%。

在招股书中,嘀嗒表示将计划继续巩固在顺风车业务中的领先地位,同时还希望推动出租车行业的数字化转型,谋求与更多地域出租车公司之间的合作。不难看出,嘀嗒未来的发展仍需要资金支持。

作为对照,其实早在2016年,就有消息传出滴滴计划在美股IPO,而最终估值预计在700-800亿美元之间。但因为顺风车安全事件影响,这一计划被迫搁浅。截至今日,滴滴也没有透露IPO计划,业内猜测这与滴滴具备充足的现金储备相关。有资料显示,成立7年的滴滴至2019年已累计亏损约500亿元,但是账目上至少有超500亿元。

未上市不等于发展受阻,顶着“共享出行第一股”美誉的嘀嗒,也面临着诸多隐忧。在招股书中,嘀嗒对于上市之后以及未来所面临的市场格局这样表示,嘀嗒在中国顺风车市场可能面临(其中包括)其他出行选择、相关监管规定及限制以及安全及隐私问题所带来的挑战。种种问题的存在,为嘀嗒的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但对于在此时选择港股上市的嘀嗒,持续提升的收益,以及转正的净利润率,也成为了最有说服力的武器。在嘀嗒的招股书中,故事发展的A线、B线写的明明白白,至于能否获得港股资本市场青睐,就是下一个问题了。

原文作者:孔令浩
编辑:孔令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