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大众汽车集团(中国)发布消息称,“大众汽车及奥迪品牌分别与中国本土汽车制造商达成战略合作。”

公告指出,“两项合作均将联合开发专属中国市场的电动智能网联汽车(ICV),新增车型将补充现有产品组合,同时在快速增长的中国电动出行市场开拓更多细分及客户群体。”

其中,大众汽车集团表示将向小鹏汽车增资约7亿美元,以每ADS 15美元的价格,在交易完成后持有小鹏汽车约4.99%的股权。

基于此,业内有观点认为,大众与小鹏的合作有利于双方在美股市场的股价上涨。对方表示,“大众是购买了小鹏的股权,而不是在工厂、研发等方面的投资,而股权比例也没有达到5%的值,能够在美股市场进退自如。”

不过招商国际研究部白毅阳对青橙汽车表示,“4.99%没有特别的含义,最多是减持时不需要公告。”他还认为,“估值应该是按照二级股票交易价格做的参考,没有显著地折价溢价,应该算是公允的。”

【大众转型的“降本增效”】

众所周知,基于“双碳战略”及相关政策红利等因素,近年来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呈现出高速发展的态势,并使得中国汽车产业走在了世界前列。在这一背景下,不少车企均发出了类似于“电气化应该从中国走向世界”的声音。

然而,相对于中国市场的电气化热潮,作为大众汽车本土的欧洲乃至德国,却面临着诸多阻碍。

尽管在2015年的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乃至之后的几年时间里,德国一直是碳中和与禁燃令(2021年由欧盟提出)的支持方,但从2022年起,以德国为代表的多个国家提出了反对声音,这类国家主要为汽车强国及汽车工业密切相关国。

就在不久前,欧盟禁燃相关法案妥协,对最初“完全不允许销售内燃机新车”的方案做出修改,现行允许“2035年之后汽车制造商销售燃油车型,但必须使用气候中和燃料。”当然,即便是如此,争议仍然颇大。

不仅如此,大众汽车集团本身也面临着不少问题,尤其是电气化时代的核心要素——智能化方面。据了解,集团旗下软件子公司CARIAD由于产品的各种故障、缺陷以及漏洞等问题导致了严重的经营亏损。

大众内部将软件问题称为“绝对的灾难”,也有消息称该问题主要源自于“对外包软件提供商的依赖”。同时,在软件问题影响下,衍生出了包括但不限于ID.3延期交付等情形。

就中国市场来看,虽然大众已引入ID.3、ID.4、ID.6以及ID.7等诸多纯电产品,但从市场销量表现而言,与自主品牌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显然,对于长期以来均处于在华燃油车合资市场领先地位的大众汽车而言,其不会甘于人后,也正试图通过多种手段来加快转型速度。

对此,汽车分析师钟师表示,“从大众牵手小鹏事例看,大众着重点在于争抢新产品的上市速度和控制产品研发和生产成本,因为大众在华必须形成一个很有规模的电动化产品矩阵,全靠引进德国研发的车型来铺,在时间速度上和成本控制上来不及,因此可以在个别车型上采取灵活、开放的策略来弥补。”

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上半年降价潮的影响下,大众方面也一度发布有关旗下包括ID.3在内的多款产品的优惠策略,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提振业绩。但这也引发了其本土用户的诟病——据悉,或受在华本土化成本优势的影响,该车中国市场约为1.5万欧元,而德国售价为4万欧元起。

【小鹏汽车喜迎“及时雨”】

就国内造车新势力的发展情况来看,优胜劣汰的竞争态势愈发显著,过去受政策影响而纷至沓来的各家车企,在红利消退、自主/合资加快转型的背景下,倾倒者不可胜数。而如今,仍能表现出相对健康运营情况的新势力屈指可数。

需要指出的是,事实上,在过去较长一段时间里,“蔚小理”一直被视为是新势力的第一梯队,位居市场头部地位。然而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的持续加剧,三者的业绩分化也显得愈发明显——就最新数据,理想以半年13.91万辆的成绩高居榜首,同比增长130.30%;蔚来同比略增,而小鹏则处于“失速”的状态,亟待翻盘。

相比于大众能够依靠小鹏汽车来加快品牌本土化电动转型,小鹏汽车得到大众的入股则在运营上变得更加稳固。这不仅令小鹏汽车得到了源自大众这一老牌车企的背书,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其在资金储备等方面的不足——无疑,在这个“烧钱造车”的时代,这是一场值得称道的“及时雨”。

有分析认为,之所以大众选择了小鹏,而不是理想或者蔚来,是因为小鹏之于大众更为合适,“蔚来的成本太高了,虽然平台符合大众方面的要求,但是可能很难拿出来成本较低的车型;理想就那一款车,没有什么平台可以做(注:不少观点认为理想的‘套娃造车’等同于一车多卖)。”

图片

毋庸置疑,在这一场双赢的合作中,大众汽车与小鹏汽车可谓是可取所需,也各有所得。在这个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愈发激烈的时代里,大众能否加快转型、复刻自己在中国燃油车的王者地位,而小鹏又能否打好翻身之仗,均将交由时间来检验。

原文作者:黄逸文
编辑:黄逸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