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营业务尚未“回血”的海马汽车恐将再次面临“披星戴帽”。

11月1日,海马汽车因财报更正幅度较大且更正时间滞后收到深交所监管函。据监管函内容显示,今年4月23日海马汽车披露了《关于会计差错更正的公告》,对2020年第一季度报告、半年度报告以及第三季度报告财务报表进行了会计差错更正。其中,将2020年第一季度营业收入由4.42亿元更正为2.02亿元,半年度营业收入由13.11亿元更正为6.24亿元,前三季度合计营业收入由19.37亿元更正为9.38亿元。

对此深交所认为,海马汽车财报更正幅度较大且更正时间滞后。上述行为违反了本所《股票上市规则(2018 年 11 月修订)》第1.4条、第2.1条和第2.7条的相关规定,予以警告,杜绝上述问题再次发生。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非是海马汽车今年首次收到监管机构下发的相关文件。事实上今年5月海马汽车曾收到深交所下发的“年报询问函”,同时也是自2018年起第四次收到该类文件。其中今年5月份下发的“2020年年报询问函”中提到近三年净利均为负数,要求海马汽车结合公司近三年净利润、扣非后净利润、毛利率变化情况、 市场环境、产品市场份额变化等情况进行说明海马汽车持续经营能力是否存在不确定性以及退市的风险。

公开数据显示,海马汽车2018年—2020年净利润分别为-16.37 亿元、0.85 亿元、-13.35 亿元;扣非后净利润-17.09 亿元、-7.31 亿元和-14.61 亿元呈连续亏损状态。此外,2020 年末净资产为35.85亿元,负债1.79 亿元,同比增长219.64%。与之对应的是今年前三季度11.5亿元的营业收入以及-1.7亿元的归母净利润。显然“脱星摘帽”后的海马汽车经营状况并未有明显改善。

今年5月27日,海马汽车被撤销其他风险警示且复牌,同时“披星戴帽”近两年时间的海马汽车股票简称由“ST海马”变更为“海马汽车”(去年8月27由*ST海马变为ST海马)。不过,通过出售房产、剥离非汽车主业和子公司等措施“保壳”的海马汽车其主营业务仍未突破。

据海马汽车发布的最新产销数据显示,今年前9月海马累计生产量2.22万辆,同比增长171.76%;累计销量2.23万辆,同比增长136.30%。虽然其产销均出现大幅增长,但月均2,400余辆的产销规模与其他车企相比依旧过小。

值得注意的是,在海马汽车披露的产销数据中仍然包含为小鹏汽车代工的小鹏G3车型。虽然今年3月小鹏汽车通过收购广东福迪汽车有限公司获得了生产资质,但其与海马汽车的合作生产关系并未结束(止于今年年底),因此小鹏G3继续在海马汽车郑州公司量产。数据显示,今年前9月小鹏G3累计销量为14,277辆,剔除小鹏G3的销量不难看出海马汽车的主营业务仍然堪忧。此外,除了即将与小鹏汽车“分手”外,一汽与海马汽车已于今年7月正式“分割”。

如今距离今年年底已不足两月时间,在半年时间内相继失去两位重要合作伙伴对业绩接连亏损的海马汽车来讲无疑雪上加霜,转型已成为海马汽车当务之急。与其他车企布局的纯电、混动不同的是海马汽车表示深耕氢能源战略,并明确提出争在2025年前投入约2000台氢能源汽车进行示范运营的阶段性发展目标。

今年年初海马7X氢燃料电池试制车亮相,但量产版本迟迟未推出。截至目前,海马汽车旗下共有四款在售车型,分别为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车海马6P、燃油车型7X和8S以及纯电动车型爱尚EV。但由于海马汽车的销量并没有区分新能源汽车和燃油车,其首款插电式混合动力SUV海马6P的销量没有单独公布,海马汽车转型新能源的效果可见一斑。

摘帽后业绩仍为亏损、赖以生存的合作伙伴相继“出走”对主营业务尚未“回血”的海马汽车来讲可谓命运多舛,然而虚报业绩并非明智之举只会自讨苦吃,若要解决当下困局,海马汽车或需要更为“务实”的产品布局。

原文作者:六一
编辑:六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