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都嫁出去了,还舍不得给嫁妆吗?

3月28日,浙江吉利控股集团(以下简称“吉利”)和戴姆勒股份公司(以下简称“戴姆勒”)宣布,双方将成立合资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联合运营和推动smart品牌转型,致力于将smart打造成为全球领先的高端电动智能汽车品牌。合资公司总部设在中国,双方各持股50%。

而如果我们回溯到2018年2月,吉利当时收购了戴姆勒近10%的股份并成为其最大单一股东。那么,smart此次成为双方首个整车合作品牌,也就不足为奇了。

对于吉利董事长李书福来说,其对smart可谓希冀已久。李书福早在2006年就盯上了smart,但当时如日中天的戴姆勒根本看不上吉利,一上来就提出了让他难以接受的苛刻条件。

时过境迁,在2015年“排放门”东窗事发后,德国车企的境遇一落千丈。以戴姆勒为例,其2018年营业利润111亿欧元,下滑幅度高达22%,净利润同比下滑28%至76亿欧元,较之前者更为不堪。

具体到戴姆勒旗下的smart,其境地更是有如鸡肋。据《金融时报》报道称,smart成立21年以来从未实现盈利。公开数据显示,2018年,smart全球销量为12.8万辆,同比下滑4.6%。另据美国投行Evercore ISI预测,smart每年亏损金额达5至7亿欧元。

而让戴姆勒下定决心重新审视smart的最后一根稻草来自即将于今年5月上任的戴姆勒新掌门康松林。相比于极力推动smart品牌的现任掌门蔡澈,康松林在履历上和smart没有任何交集。因此,德国当地媒体《商报》曾披露,有集团内部人员认为,康松林在必要时会对smart“毫不犹豫进行扼杀”。

但就是这样一个在全球业绩不佳的smart,却在中国呈现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成枳”的发展态势。2018年,smart在华销量达2.8万辆,同比增长12%。

同时,吉利近年业绩可谓蒸蒸日上。数据显示,2018年吉利汽车销量为150万辆,同比上涨20%。全年净利润125.53亿元,同比增长18%。而反观前述戴姆勒的业绩,两家公司颇有攻守之势异也的趋势。

吉利期盼一石二鸟?

此次将smart收入麾下,吉利似乎还希望借此发力出行和新能源汽车市场,颇有一石二鸟之意。

在吉利发布的官方通告中,李书福表示,将推动smart品牌向电动化、智能化、高端化方向发展,为用户提供更佳出行体验。蔡澈表示:smart是引领都市出行的代表。

在去年10月,戴姆勒出行服务有限责任公司与吉利控股集团管理的吉利集团有限公司宣布,双方将在华组建合资公司,提供高端专车出行服务。李书福后来曾表示:吉利已经做了一些部署,成立了吉利科技集团,加紧布局未来智慧立体出行生态,以实现从汽车制造商向出行服务商的转变。

在官方新闻稿中,两家公司还表示,smart将成为在中国生产的纯电动智能汽车品牌。据悉,全新一代纯电动smart将由梅赛德斯-奔驰的全球设计部门负责设计,吉利控股全球研发中心负责工程研发。新车型将在中国的全新工厂生产,预计2022年开始投放市场并销往全球。

而这也可以被视为吉利要进一步发力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号角。数据显示,吉利2018年共销售新能源汽车6.85万辆,比亚迪的同期销量则高达24.78万辆,吉利已经明显处于下风。

而对于戴姆勒来说,其老对手宝马在去年7月与长城汽车达成协议,将在中国成立一家新合资企业,以生产MINI电动汽车,预计2021年上半年投产。

西方有谚语: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当比亚迪和宝马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日渐做大之时,作为戴姆勒最大单一股东的吉利与戴姆勒联手将smart重塑为纯电动汽车,也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本文系作者 郭怀毅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